产褥期处理及保健
2024-05-07 11:21保健部
产褥期母体各系统变化很大,虽属生理范畴,但若处理和保健不当可转变为病理情况。
(一)产褥期处理
1.产后2小时内的处理 产后2小时内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,如产后出血、子痫、产后心力衰竭等,故应在产房内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、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,并注意宫底高度及膀胱是否充盈等。最好用计量方法评估阴道出血量的变化,尤其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孕产妇。若发现子宫收缩乏力,应按摩子宫并同时使用子宫收缩剂。若阴道出血量虽不多,但子宫收缩不良、宫底上升者,提示宫腔内有可能积血,应挤压宫底排出积血,并持续给予子宫收缩剂。若产妇自觉肛门坠胀,提示有阴道后壁血肿的可能,应进行肛查或阴道-肛门联合检查确诊后及时给予处理。在此期间还应协助产妇首次哺乳,若产后2小时一切正常,将产妇连同新生几送回病房,仍需勤巡视。
2.饮食 产后1小时可让产妇进流食或清淡半流食,以后可进普通饮食,食物应富有营养、足够热量和水分,若哺乳,应多进食高白质、热量丰富的食物,并通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,推荐补充铁别3个月。
3.排尿与排便 产后5日内尿量明是增多,应就励产妇尽早自行排尿。产后4小时内应让产妇排尿。若排尿困难,应鼓励产归起床排尿,解除怕排尿引起疼病的顾虑外,可选用以下方法;①用热水熏洗外阴,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。热敷下腹部,按摩膀胱,刺激膀胱肌收缩。②针刺关元、气海、三阴交、阴陵泉等穴位,②肌内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,兴奋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,但在应用此药钱的要排除其用药禁忌,若使用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应予留置导尿。
产后因卧床体息,食物缺乏维维素,加之胃肠蠕动减弱,产褥早期腹肌、盆底肌张力降低,容易发生便秘,应鼓励产妇多吃素材及早日下床活动。若发生便秘,可口服缓泻剂。4.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 应于每日同一时间手测宫底高度,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。测量前应嘱产妇排尿。应每日观察恶露数量、颜色及气味。若子宫复旧不良,红色恶露增多且持续时间延长时,应及早给予子宫收缩剂。若合并感染,恶露有臭味且有子宫压痛,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5.会阴处理 选用对外阴无刺激的消毒液擦洗外阴,每日2-3次,平时应尽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及干燥。会阴部有水肿者,可局部进行湿热敷,产后24小时后可用红外线照射外阴。会阴部有缝线者,应每日检查切口有无红肿、硬结及分泌物。若伤口感染,应提前拆线引流或行扩创处理,并定时换药。
6.观察情绪变化 经历妊娠及分娩的激动与紧张后,精神疲惫、对哺育新生儿的担心、产褥期的不适等,均可造成产妇情绪不稳定,尤其在产后3-10日,可表现为轻度抑郁。应帮助产妇减轻身体不适,并给予精神关怀、鼓励、安慰,使其恢复自信。抑郁严重者,应尽早诊断及干预。
7.预防产褥中暑 产褥期因高温环境使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,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,称产褥中暑(puerperal heat stroke),表现为高热、水电解质紊乱,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。本病虽不多见,但起病急骤,发展迅速,若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后遗症,甚至死亡。其常见原因是由于旧风俗习惯而要求关门闭窗,使身体处于高温、高湿状态,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。临床诊断根据病情程度分为:①中暑先兆:发病前多有短暂的先兆症状。表现为口渴、多汗、心悸、恶心、胸闷、四肢无力。此时体温正常或低热;②轻度中暑:产妇体温逐渐升高达38.5℃以上,随后出现面色潮红、胸闷、脉搏增快、呼吸急促、口渴、痱子满布全身;③重度中暑:产妇体温继续升高达41~42℃,呈稽留热型,可出现面色苍白、呼吸急促、谵妄、抽搐、昏迷。若处理不及时可在数小时内因呼吸、循环衰竭而死亡。幸存者也常遗留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后遗症。治疗原则是立即改变高温和不通风环境,迅速降温,及时纠正水、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。其中迅速降低体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。正确识别产褥中暑对及时正确地处理十分重要。
(二)产褥期保健
目的是防止产后出血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,促进产后生理功能的恢复。
1.饮食起居 合理饮食,保持身体清洁,产妇居室应清洁通风,衣着应宽大透气,注意休息。
2.适当活动及做产后康复锻炼 产后尽早适当活动,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,产后6~12小时内即可起床轻微活动,于产后第2日可在室内随意走动。产后康复锻炼有利于体力恢复、排尿及排便,避免或减少栓塞性疾病的发生,且能使盆底及腹肌张力恢复。产后康复锻炼的运动量应循序渐进。
3.计划生育指导 若已恢复性生活,应采取避孕措施,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,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。